—— 要投稿,上万维,轻松学术交流

严正声明

本站非期刊官网,非中介代理,
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举报微信:13140028228 冯老师

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您的位置:学术资讯 » 正文
  • 阅读: 2022/5/12 14:57:30

    世界卫生组织将5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511谐音“我要腰”,呼吁号召全民关注自己的健康,关注自己的体重。

    今年,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的活动主题为“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强调只有通过每个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才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肥胖问题。

    人体内脂肪就相当于银行存款。存多取少就会发胖,存少取多就会减重。每天吃饭吃零食吃夜宵,疯狂进食就是在往银行账户存钱,每天跑步游泳健身,运动耗能就是在账户里取钱。

    减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银行存款有多少。其次,少往自己的身体账户里存钱。最后,尽量把自己账户里的钱花掉。

    一评估“脂肪存款”的指标

    1体重指数BMI

    BMI2428范围内为超重,BMI大于28为肥胖。BMI的计算也很简单,即体重(单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单位:米)。

    例如,一个人的体重是80公斤,身高是1.6米,则BMI为:80÷1.62=31.25。那么这个人就很有可能就是肥胖者。

    2腰围

    中国腰围的标准是:女性≥85cm,男性≥90cm就是腹型肥胖了。腰围简单的测量方法是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不要收腹,卷尺沿肚脐上缘和肋骨以下的部位绕1圈。

    3腰臀比

    亚洲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为肥胖。臀围的测量方法是:身体直立,卷尺向下移动到臀部最宽的地方。

    腰围和腰臀比都是判断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如果值比较大,表明脂肪存在于腹部,对健康不好。因此,这也说明肥胖不能仅仅看BMI

    4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有个简单的估算方法:身高(厘米)-105=公斤数。上下浮动10%都属于正常体重范围内,超过10%属于“超重”,超过20%,就属于“肥胖”。

    比如一个身高175cm的人,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175-105=70kg,浮动范围是63~77kg。超过77kg为超重,超过84kg,为肥胖。

    二定期“存款”没有额外利息

    目前针对减肥的饮食方法有很多,包括时间限制进食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代餐食品减重、高蛋白膳食、地中海饮食等。

    饮食方法五花八门,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但是小编认为,不管吃什么,不管什么时候吃,关键还是在于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拿“限时进食”为例。

    限制性饮食,就是限制每天进食的时间,常见有 4 6 8 小时进食 3 种限制类型。举个例子,8 小时限制就是要求你在 8 小时之内可以正常吃东西,剩下的 16 小时禁食。

    那么这是否真的有效?

    近日,顶刊NEJMIF=91.254)就刊登了一项原始研究,重点探讨了限制进食时间是否会产生更大的减重效果?

    研究将139名肥胖患者随机分配到限时进食联合热量限制组(饮食时间为上午8:00到下午4:00),或单纯限制热量组。其中男性每天摄入的热量限制在15001800千卡之间,女性每天摄入的热量限制在12001500千卡之间。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组的每日热量摄入是一样的,差别在于有无进食时间限制。

    结果则是二者的减重效果相似。

    所以说限制饮食时间并不会产生更大的减重效果,关键还是在于限制热量摄入。

    三学会“花钱”才是硬道理

    只要热量摄入<热量消耗,人就会瘦。因此除了上面讲到的减少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即运动,则是更健康的减肥方式。

    目前已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可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多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不同的运动及强度,运动量各不相同,消耗的热量也有很大差异。

    但是小编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能够坚持下去的,那么这项运动便对你来说是最好的运动,贵在坚持。

    吃不胖的人有恃无恐,瘦不下的人蠢蠢欲动,但是怎么吃都不胖,或者喝水也胖的人还是少数。

    小编作为曾经的资深肥胖者,深深体验到肥胖不仅是一种状态,更加反映的是一种心态,当你下定决心减肥时,减肥就是很简单的六个字,“管住嘴,迈出腿”。

    转自:双鸭山科研小黑屋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50)
    点赞(0)
    收藏(0)

上一篇:职教活动周 | 王敬杰、杜云英: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背景、意蕴和路径

下一篇:“科学算命”之临床预测模型(八) 缺失变量分析及数据插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