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投稿,上万维,轻松学术交流

严正声明

本站非期刊官网,非中介代理,
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举报微信:13140028228 冯老师

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集刊)
集刊 - 半年刊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集刊)
  • 复合影响因子:0
  • AMI核心
  • 知网,维普目次
  • /有基金 73.2%,/副高/无基金 1.8%
  投稿方式:Email投稿
  • 栏目频次
  • 一作占比
  • 单位占比
  • 热词

高频栏目

83.3%期平均发文量3篇

低频栏目

16.7%期平均发文量6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1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1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6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1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7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8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6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4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2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6篇
16.7%期平均发文量6篇
73.2%
1.8%
1.8%
1.8%
5.4%
1.8%
1.8%
1.8%
1.8%
1.8%
3.6%
1.8%
1.8%
31.0%
26.8%
15.5%
14.1%
4.2%
2.8%
2.8%
1.4%
1.4%
   
5次 走势图
3次 走势图
3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2次 走势图
1次 走势图
1次 走势图
1次 走势图
  • 更多

    期刊简介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半年刊),创办于2007年,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以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为主旨的学术研究刊物(集刊),主要刊登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有关的高水平学术性论文。

  • 基本信息

  • 期刊名称: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集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国内刊号:【集刊】
  • 国际刊号:
  • 出刊日期:
    期刊定价:
  • 邮发代码:
  • 所在省区:江苏
    邮政编码:
  • 联系地址:

  • 投稿信息

  • 学科分类:新闻出版
    版面费用:待核实
  • 字数要求:26000-66000
    查重要求:-
  • 复合因子:0
    综合因子:0
  • 审  稿 费:待核实
    稿费:待核实
  • 本刊可发:
  • 特殊属性:

  • 联系方式

  • 投稿网址:
  • 官网网址:https://jc.nju.edu.cn/kxyj/xskw/2.htm
  • 电话传真:
  • 电子邮箱:cjccnju@126.com(官网邮箱)
  • 微信公众号: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投稿难度:网友分享,仅供参考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欢迎点评!让信息更透明,使投稿更轻松!
    • 审稿时间:
      是否录用:
    • 见刊周期:
      查重要求:
    •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 稿       费:
      稿件字数:
    • 投稿难度:
    • 该刊可发:
    • 投稿主题:
匿名: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
    •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主办单位官网:

      https://jc.nju.edu.cn/kxyj/xskw/2.htm

      4、官网邮箱:cjccnju@126.com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2辑。

      2025年8月1日星期五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征稿启事

      【官网信息】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征稿启事

      敬启者:

      如所周知,互联网是半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对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有重大影响,因此是传播研究最丰富也是最新颖的经验来源。《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办于2007年,连续出版,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以互联网为专门研究对象、探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学术研究刊物(集刊)。2013年,本刊经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入选CSSCl来源集刊。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每年2期,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深圳大 学传播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联办,常设栏目包括“学者访谈”、“特稿”、“专题论文”、“一般论文”、“前沿综述”和“书评”等。凡与互联网或新媒体有关的 任何理论、历史或经验研究,只要有所创见:谨遵规范,研究扎实,无论是资 深教授或青年研究者,本刊均热烈欢迎。同时,本刊期待搭建互联网传播研究 的学术共同体,诚邀相关专家或课题组以相近主题组织系列文章,在本刊集中发表。

      本刊论文篇幅以1500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20000字,采用APA格式, 稿件要素包括封面(题目、作者信息和联系方式)、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去除作者信息的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等。来稿请以“姓名+文章标题+投稿日期”命名递送至本刊专用邮箱为:cjccnju@126.com

      收到稿件后,本刊将在第一时间对论文进行形式和基本质量评审,并在15日内回复初审意见。通过初审后的稿件将进入复审,按学术惯例,复审由本刊邀请专家,对稿件进行双盲评审,并在3个月内返回评审意见。最终被录用的文章,本刊将寄送样刊2本,并发放优厚稿酬。

      本启事长期有效,来稿随到随审。欢迎海内外资深教授、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赐予大作!

      发布时间:2021-10-19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须知

      【官网信息】

      https://jc.nju.edu.cn/_t586/76/8d/c8612a489101/page.htm

      【投稿须知】

      一、封面(首页)。依次包括以下各项:a. 中英文论文题目;b. 作者信息:姓名、任职机构及职称、最终学历;c. 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邮寄地址、邮政编码。

      说明:为便于匿名送审,请勿于首页资料之外标示作者姓名。

      二、摘要(第二页)。依次包括以下各项:论文中文摘要(限200-500字);中文关键词(3-5个);论文英文摘要(限200-500字);英文关键词(3-5个)。

      三、正文

      (一)字体

      正文请用小四号字、1.5倍行距排版,标题部分加粗。

      (二)段落

      每段空两字起始,即:起始于第三格。

      (三)标点

      1.标点须全角输入。

      2.使用中式标点符号:双引号“”为平常引号;单引号‘’为第二级引号(即引号内之引号);双书名号《  》用于书籍、期刊及(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如《新闻学研究》;单书名号〈  〉用于第二级书名号(即书名号内之书名号),如《论〈数字化生存〉》;单篇论文及书籍之篇章,使用双引号“”,如:“中国互联网Web2.0阶段的传播与管理”。

      (四)数字

      1.一般数字(如日期、页码、图表号码、注释号码、百分比等)采用阿拉伯数字。

      2.单数、题目中的数字、中国传统历法日期等采用中国数字书写。

      (五)引文

      1.直接引述,须加引号,并用括号注明引文出处。书籍需标明页码,期刊只需标明年份。

      例 1:“ ……。”(祝建华,2004:68)

      例 2:黄煜(2000)指出:“ ……。”

      2.引文较长,可独立成段,无须引号,但每行要空出四格,上下各空一行。

      3.间接引述,须标明出处。

      例 1:柯惠新(1999)认为 ……。

      例 2:其它学者亦有类似见解(李良荣,1999;朱立,2000;汪琪、沈清松、罗文辉,2002)。

      4.引文有多个出处,一般以出版年份排列,并以“;”分隔。

      (六)翻译

      征引外国人名、外文书籍、专门词汇等,可沿用原名。若采用译名,则须在正文首次出现处,附上原名于括号内。

      (七)注释(作者自注)

      1.注释一般指作者本人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置于该页脚注,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编号,置于所注文字的右上角。例:这种观点非常少①。

      2.注释内引文形式与正文同。

      (八)图表

      1.标题置于图表下方,表上方,注记置于下方。

      2.图表置于文中适当位置,超过一页者一般附录于参考文献之后。

      四、参考文献

      (一)仅需罗列文稿曾征引之文献。

      (二)中西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西文。

      (三)中文作者(或编者)以姓氏拼音排序;英文作者(或编者)以姓氏字母次序排列。中文作者(或编者)用全名,英文作者(或编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

      (四)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出版年份排列,新著作在前,旧著作在后。若出自同一年份,在年份后标示abc,如(2002a)、(2002b)、(2002c)。

      (五)文献数据一般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数、出版地、出版社等。

      (六)范例

      1.期刊论文

      例1:祝建华(2001)。“中文传播研究之理论化与本土化:以受众及媒介效果整合理论为例”。《新闻学研究》,第68期,页1~22。

      例2(无总期数者):朱春阳、张国良(2004)。“2003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新闻大学》,2004年第3期。

      例3:Goffman,

      E. (1983).  The Internation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1982 Presidential Addr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1),1-17.

      例4:(作者多于一位)Grunig,

      J. E., Grunig, L. A., Sriramesh, K., Huang, Y. H., & Lyra, A.

      (1995). Models of Public Relations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7 (3), 163-187.

      2. 研讨会论文

      例 1:巢乃鹏、吕梦旦(2006年11月)。“互联网传播与中国西部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2006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论文,香港。

      例2:Peng,

      B. (2003, May). Voter Cynicism, Perception of Media Negativism and

      Voting Behavior in Taiwan's 2001 Ele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03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San Diego.

      3.书籍

      例1:杜骏飞(2001)。《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例2: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例3(修订版):Rosenthal, R. (1987). Meta-analytic R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Rev.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例4(文集):Sheppard,

      B. H., Bazerman, M. H., & Lewicki, R. J. (Eds.). (1990). Research

      on Negotiation in Organizations. Greenwich, CT: JAI Press.

      4. 文集篇章

      例1: 汪琪(2004)。“全球化与文化产品的混杂化”。郭镇之(编),《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页240-254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例2:Grunig,

      J. E. (1992).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and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An Overview of the Book. In J. E. Grunig (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pp. 1-3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5.译著

      例1:罗杰斯(2002)。《创新的扩散(第4版)》(辛欣译),第20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6.学位论文

      例1:彭兰(2005)。《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

      例 2:Wilfley,

      D. E. (1989).Interpersonal Analyses of Bulimia: Normal-weight and

      Ob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7.杂志

      例1:张圭阳(2003年5月)。“香港传媒‘非典’一役的总结”。《信报财经月刊》,第315期,第35-37页。

      例2:Kandel,

      E. R., & Squire, L. R. (2000, November 10). Neuroscience: Breaking

      Down Scientific Barriers to the Study of Brain and Mind. Science, 290,

      1113-1120.

      8. 报纸

      例1:杜骏飞(2007年5月10日)。“大众传媒的瓦釜时代”。《南方周末》,第D15版。

      例2: Schwartz, J. (1993, September 30). Obesity Affects Economic, Social Status. The Washington Post, Al, A4.

      9. 网上文章/文件

      例1: 闵大洪(2004年8月16日)。“中国网络媒体史分期探讨”。引自: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node30205/node194934/node195050/index.html。

      例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2月1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上网日期:2006年8月18日,引自http://www.cnnic.net.cn/html/Dir /200 6/02/14/3568.htm。

      例3:Canarie,

      Inc. (1997, September 27). Towards a Canadian Health IWAY: Vision,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Steps. Retrieved November 8, 2000, from

      http://www.canarie.ca/press/publications/pdf/health/healthvision.doc.

      10.其它范例请参考英文APA格式。

      本范例部分借鉴并沿用了《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同时亦参考了以下文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相关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谨此说明。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