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投稿,上万维,轻松学术交流

严正声明

本站非期刊官网,非中介代理,
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举报微信:13140028228 冯老师

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中国文化论衡(集刊)
集刊 - 半年刊
  • 中国文化论衡(集刊)
  • 复合影响因子:0
  • AMI入库
  • 知网,万方,维普
  •  
  投稿方式:Email投稿
  • 栏目频次
  • 一作占比
  • 单位占比
  • 热词

高频栏目

100%期平均发文量5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2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3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3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3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2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2篇
暂无一作信息.
暂无单位信息.
暂无关键词信息.
  • 更多

    期刊简介

  • 《中国文化论衡》(半年刊),创刊于2016年,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以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使命,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品牌。

  • 基本信息

  •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论衡(集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 国内刊号:【集刊】
  • 国际刊号:
  • 出刊日期:
    期刊定价:
  • 邮发代码:
  • 所在省区:山东
    邮政编码:
  • 联系地址:

  • 投稿信息

  • 学科分类:文化
    版面费用:待核实
  • 字数要求:0
    查重要求:-
  • 复合因子:0
    综合因子:0
  • 审  稿 费:待核实
    稿费:待核实
  • 本刊可发:
  • 特殊属性:

  • 联系方式

  • 投稿网址:
  • 官网网址:http://www.sdass.net.cn/channels/ch00093/
  • 电话传真:0531-82704723(202301期)
  • 电子邮箱:sdskyzgwhlh@shandong.cn(202301期)
  • 微信公众号: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投稿难度:网友分享,仅供参考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欢迎点评!让信息更透明,使投稿更轻松!
    • 审稿时间:
      是否录用:
    • 见刊周期:
      查重要求:
    •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 稿       费:
      稿件字数:
    • 投稿难度:
    • 该刊可发:
    • 投稿主题:
匿名: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
    •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期刊主页(主办单位官网进入):

      http://www.sdass.net.cn/channels/ch00093/

      4、刊内电话:0531-82704723

      5、刊内邮箱:sdskyzgwhlh@shandong.cn

      6、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具体请以实际出刊情况为准!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

      《中国文化论衡》用稿规范

      【2023年01期信息】

      为了适应期刊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文化论衡》对编排格式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请作者投稿和修改稿件时务必遵照以下格式:

      1.文章标题:主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加粗的宋体小2号字。

      2.内容摘要:用精练的语言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和创新之处,不能写成研究背景介绍。一般不超过400字,用楷体小4号字。

      3.关键词:3—5个,一般为名词性的词或词组。用楷体小4号字。

      4.正文标题:正文标题的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正文一级标题用加粗的宋体4号字,二级以下标题用加粗的宋体小4号字。

      5.正文文字:学术论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万字左右,书评、学术动态等其他类型的文章可酌情增减字数。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1.5倍行距。

      6.数字用法: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7.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主要指释义性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页码等情况的说明。

      注释和参考文献采用页下脚注,自动生成编号,每页重新编号,其序号形式为“①②③……”例如:①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32页。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应按照注释编号顺序逐一列出,不可多次引用使用同一个编号或使用“同上”字样。所引文献作者为外籍或古代的,应在作者前用“〔〕”标明国籍和朝代。

      引用《论语》《孟子》等常见古籍的原文,可以在正文中用“()”标出。例如:曾子曾经表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8.基金项目:获得各级科研项目资助的成果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基金项目名称用引号标识,标注项目一般不超过两项。

      9.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主要研究领域。

      10.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11.请使用电子邮件投稿和查询稿件采用情况,本刊邮箱:sdskyzgwhlh@shandong.cn。

      《中国文化论衡》编辑部

      2023年2月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