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投稿,上万维,轻松学术交流

严正声明

本站非期刊官网,非中介代理,
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举报微信:13140028228 冯老师

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集刊)(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集刊 - 半年刊
  •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集刊)(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 复合影响因子:0
  • 知网,维普目次
  •  
  投稿方式:Email投稿
  • 栏目频次
  • 一作占比
  • 单位占比
  • 热词

高频栏目

100%期平均发文量5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3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1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3篇
100%期平均发文量4篇
暂无一作信息.
暂无单位信息.
暂无关键词信息.
  • 更多

    期刊简介

  •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是研究性的论文辑。作为一本学术期刊,该刊自创办起便以学术质量为重,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关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也致力于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基本信息

  • 期刊名称: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集刊)(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国内刊号:【集刊】
  • 国际刊号:
  • 出刊日期:
    期刊定价:
  • 邮发代码:
  • 所在省区:北京
    邮政编码:
  • 联系地址:

  • 投稿信息

  • 学科分类:新闻出版
    版面费用:不收版面费
  • 字数要求:10000-12000
    查重要求:15%以下
  • 复合因子:0
    综合因子:0
  • 审  稿 费:
    稿费:待核实
  • 本刊可发:
  • 特殊属性:

  • 联系方式

  • 投稿网址:
  • 官网网址:http://sjc.pku.edu.cn/bdxwycbpl.htm
  • 电话传真:
  • 电子邮箱:xwcbpl@pku.edu.cn(202501期)
  • 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pku_sjc)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投稿难度:网友分享,仅供参考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欢迎点评!让信息更透明,使投稿更轻松!
    • 审稿时间:
      是否录用:
    • 见刊周期:
      查重要求:
    •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 稿       费:
      稿件字数:
    • 投稿难度:
    • 该刊可发:
    • 投稿主题:
匿名: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
    •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官网网址:http://sjc.pku.edu.cn/bdxwycbpl.htm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刊内邮箱:xwcbpl@pku.edu.cn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2辑。

      6、主办单位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pku_sjc)

      2025年3月4日星期二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征稿启事

      【2025年01期信息】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近期新出版的《重现日常生活:数字、人文与传播》和《虚实共生:真实、创造与传播》两辑,以持续追问的方式,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平台社会与认同传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平等、传播思想与价值观转向、生命传播与虚实共生等方面,探讨当下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新闻与传播学应对时代的需要、以跨学科的姿态介人人之本质乃至生命提供了理据。

      在此基础上,本刊现向海内外专家、学者诚邀佳作,旨在通过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社会等具象化的社会现象,以跨学科的方式直面数智时代全球传播与技术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征稿主题(不限于)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

      1.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理论和历史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沿问题

      4.新时代新闻传播史的书写范式与研究方法

      (二)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

      1.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再思考

      2.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影响力提升

      3.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4.新文科建设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

      5.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三)国际传播与跨文化对话

      1.数智文明中的中国、世界与人类文明

      2.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性与同一性

      3.国家形象建构与媒体角色

      4.国际传播视阈下的权力博弈与数字伦理

      5.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与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四)全球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

      1.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基础理论创新

      2.网络空间规则与互联网治理体系建构

      3.数字合作新机制与数字主权发展

      4.数字文明与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

      (五)数智时代的传播研究新范式

      1.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历史溯源与媒介史观

      2.传播研究的观念转换与理论创新

      3.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4.媒介重构中的叙事策略与传播机制革新

      (六)数字化传播、营销与广告

      1.大数据、计算广告与产业趋势

      2.数字化广告的传播实践与行业经验

      3.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创新与案例分析

      4.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形象塑造

      (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虚实共生

      1.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与伦理风险

      2.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下的社会平等与社会信任

      3.元宇宙、区块链与虚拟现实发展

      4.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5.平台社会中的劳动、资本与经济

      (八)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

      1.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2.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3.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学术发表的规范与伦理

      (九)生命传播与跨媒介叙事

      1.重返部落化与共情传播

      2.交谈、真实、创造与数字生命

      3.生命传播视阈下的的跨媒介叙事

      4.多元数字平台与生命体验、生命叙事

      二、来稿须知

      (一)来稿必须为未正式发表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请勿一次投递多篇稿件,如遇此类情况作退稿处理。

      (二)来稿应符合学术规范,具有创新性的视角与见解,使用较新文献资料,文章查重率不超过15%,所投稿件应为作者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的最新研究成果。请作者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本刊对来稿一律采取双向匿名审稿,择优录用。来稿在截稿日期编辑部收到稿件3个月后如未被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

      (三)投稿论文字数(包含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及注释)10000-12000字,投稿者须按照本刊的论文格式规范写作(见附录2)。稿件格式及引文注释是否合规将直接影响您论文的编审进度,格式不符者作退稿处理。

      (四)来稿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权修改、编辑、加工文稿,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五)来稿请于邮件正文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单位、职称(在读研究生请规范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在站博士后请规范注明博士后流动站名称或所在二级学院和“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及电子邮箱。若有多个作者,请用分号隔开。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六)本刊投稿邮箱:xwcbpl@pku.edu.cn,邮件请以“主题+标题+姓名+作者单位”命名,来稿附件请用Word文件。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稿件规范

      【2025年01期信息】

      (一)标题。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副标题(若有)黑体小四号字,居中,不宜超过20字。英文标题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摘要和关键词。论文需提供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简明阐述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以150—300字为宜。

      摘要后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二字和“关键词”三字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摘要的文句和关键词词语为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英文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NewRoman;英文关键词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三)正文。条理清晰,行文规范。1级标题用“一、”标示,黑体四号字,居中;2级标题用“(一)”标示,黑体小四号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3级标题用“1.”标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每段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1.5倍行距。范例见附录3。

      (四)凡是在书中出现的外文姓名、专有名词(例如某机构的名称及其缩写、某协议或文件、条约名称等),请一律在文章首次出现时译成中文,并在其后以括号标注原文,第二次后出现采用译文或缩写即可。

      (五)请仔细核查文章中的数据、图、表、公式、单位的正确性,避免出现计算、推导错误,核查图表的标题和序号,保证图表及其排序的全书格式统一。图片不低于300像素、不小于3MB,图片应确保获得授权或无版权问题,并在图下注明版权信息出处(格式参见参考文献要求)。

      (六)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置于文末,在引文处按文献引用的顺序,以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如“[1]”,用上角标表示。具体格式见附录3。

      (七)注释。如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某一特定内容做必要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可使用页下脚注,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的上角标表示,如“①”,每页另起编码,宋体、五号字。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